
自2016年10月14日始,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2省份共127個。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得出。
2019年,海南省獲批37個特色產業小鎮中,位于臨高縣的多文鎮桑蠶產業特色小鎮由海南創科集團旗下海南瓊紡桑蠶發展有限公司全面承攬并投資開發。 多文鎮位于臨高縣東南部,總人口6萬人,城鎮人口2—3萬人,規劃城鎮用地2—3平方公里。地處北緯 19°34'—20°02',東經109°3'—109°53'。距縣城20公里,東和皇桐鎮毗鄰,南與加來、和舍接壤,西接臨城,北接博厚;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橡膠、香蕉、瓜菜、酸菜等;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等。
以臨高縣多文桑蠶風情小鎮打造為契機,營造桑林2萬畝,帶動周邊區域鄉鎮種植5萬畝。進而以臨高縣為中心,向澄邁、儋州、白沙等市縣輻射,形成西部10萬畝蠶桑帶。 在西部桑蠶產業的構建過程中,逐步向屯昌、定安、??诎l展,最后覆蓋到文昌、瓊海等整個瓊北地區,實現全省近40萬畝的桑蠶種(養)殖區,最終形成海南完整的海南蠶桑產業區。
開發建設布局
(一)重點規劃區 依據《臨高縣多文鎮暨國營紅華農場總體規劃》,多文鎮鎮域規劃范圍內,按照國家級桑蠶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標準,大力培植優質桑蠶生產基地,建設現代桑蠶示范園區。根據鎮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三區、多點”的鎮域總體空間結構。在美文、蘭合等主產區創建面積500畝以上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現代桑蠶示范園區15個,帶動全鎮每年發展桑園4千畝以上。
三區:
1、鎮域北部熱帶農林種植與養殖區。以海榆西線為界線的北部片區,重點發展橡膠、桑樹種植,適當發展熱帶水果、畜牧業,形成熱帶經濟作物區。
2、鎮域中部熱帶農林種植與養殖區。主要指海榆西線以南,好林河以北地區。重點發展桑樹種植、熱帶水果、瓜菜、糧食和橡膠業,形成現代農業綜合生產區,生產綠色農產品供應省內、外市場。
3、南部生態保育控制區。指好林河以南的山林地區。嚴格控制土地開墾利用,強化保護自然植被,適度發展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木材生產等生態產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多點:
1、鎮區綜合產業區:重點發展商貿、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形成以二、三產業為主體的綜合經濟中心。
2、紅專管理區:鎮域次中心,發展居住、商貿、餐飲、旅館業、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
3、透灘、雅訓村農業觀光區:發展有機農業,打造為科技含量高的有機農業生產示范基地,重點發展休閑旅游、住宿、餐飲、康體娛樂等,形成多文鎮重要的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區。
4、蘭合、美巢、頭神、博郎桑蠶示范區。在蘭合、美巢、頭神、博郎等13個村委會建設桑蠶生產基地,努力打造桑蠶示范園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配方施肥、條桑收獲、省力化飼育、桑蠶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 全面培植多郎、風雅2個果葉兼用桑生產基地。同時打造美文、美巢2個柞蠶生產基地,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產業綜合開發的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開發建設區 開發建設區的范圍為多文鎮區與紅華農場場部,東至臨高紅莊加油站,西至新興農場,南至松濤東干渠,北至東南街,規劃面積5.47平方公里現狀。兩者主要以海榆西線為地域界線。多文鎮區位于海榆西線以北,紅華農場場部位于海榆西線以南。各區的功能區劃明確,布局基本合理。鎮區的商業、教育設施、餐飲、社會服務等設施幾乎全都沿海榆西線兩旁布置;紅華農場場部的公共設施主要布局在場部中心。
多文鎮區為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服務中心,以旅游服務、商貿物流為主的宜居小城鎮。開發建設區北部為山體,相對于規劃區南部低洼地,開發難度較大,用地條件較差。城鎮發展方向主要向南發展。開發建設區南部水系豐富,松濤東干渠橫穿全境,坑塘水壩分布較廣,周邊為林地、草地和農田等,自然環境優美,景觀類型豐富,對于城鎮發展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開發建設區主要向南發展,限制向東、西發展。
開發建設的鎮區功能結構為“兩心、兩軸、兩區”。
兩心:北部以鎮政府、多文地方稅務所、多文中學、多文中心小學、多文供銷商場等共同構成北部綜合服務中心,南部以紅華農場場部、紅華派出所、紅華招待所、紅華中學、紅華小學、紅華生態園等共同構成南部綜合服務中心;
兩軸:沿海榆西線形成的東西向的城鎮發展軸及沿中平街形成的南北向的城鎮發展軸; 兩區:北部多文鎮區范圍內的綜合生活居住區,南部紅華農場場部范圍內的綜合生活居住區。
產業發展總體定位
結合多文鎮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的要素,按照“資源化、產業化、差異化、市場化”的產業定位原則,并與《臨高縣“多規合一”》(階段性成果)、《臨高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多文鎮總體規劃》等相銜接,確定多文特色生態農業小鎮的產業定位為:桑蠶種養加工業+旅游業。
特色產業
1、桑果桑菜種植示范項目 在多郎、風雅建設高產、高效、優質、環保、技術全面的無公害、綠色、有機桑果桑菜種植示范基地,種植規模1000畝。成立新型果菜專業合作社,嚴格按照“六統一” (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基礎設施配套,統一技術管理,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的標準,進行標準化種植優良果桑品種廣東“大10”, 打造精品示范園。精品廣東“大10”一年四季可以不間斷收獲桑葉菜,第三年進入豐產期,畝產可收獲高品質桑葉菜2000斤以上,桑果3500斤以上。第三年每畝投入約3253元,每畝收入約18000元,每畝毛利約14747元。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擴大無公害、綠色及有機桑果桑菜種植規模,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進國家農業部制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提高產品品質,力求努力實現富民、富財政以及企業穩定發展的目標,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2、龍波小蠶共育(示范)中心建設和投資方案 為推行小蠶共育技術,達到消毒防病,節省人力、財力、物力,使共育出來的小蠶整齊、健壯、無病,為廣大蠶農爭取蠶繭豐收的基礎。擬用原龍波中學兩側建筑物24間,近700平方米,裝修改造作為一座小蠶共育中心(1~3齡蠶)。每年可共育10000張。利用32萬元裝修原龍波中學的舊房為共育室;出資35萬元購置蠶具;花費37.5萬元建設小蠶專用桑園;近27萬元購置管理用具;技術推廣費用180萬元。
3、湖羊養殖項目 在多文產業風情小鎮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同時,根據桑蠶產業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多種方式增加農戶收入。桑蠶養殖過程中,利用桑葉養蠶,利用下腳料(嫩枝)養殖湖羊,羊糞為桑園肥地,提高桑果產量,實現循環發展。在種植規模達到6萬畝時,帶動6000種植戶養殖12萬頭湖羊,帶動就業1500人,有效帶動當地及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4、頭神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生態村 為推動臨高縣鄉村旅游產業,推動農業和旅游服務深度融合,重點打造頭神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生態村項目。結合頭神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契機,挖掘頭神村的空心菜、泉水、大榕樹、古碑、夫妻樹等自然生態和特色人文景觀具有觀光休閑價值,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造農村危房,加大傳統村落及民居保護,申請專項扶貧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等,促進產業的發展,全力打造頭神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生態村項目的總體規劃是依托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農業優勢,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目標,以現代農業、綠色生態旅游來進行定位,以形成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和綠色生態農業環境,改善和優化農村經濟為目的,將旅游資源開發、農業品牌打造、科學規劃管理等要素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頭神空心菜種植的有利條件和品牌效應,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休閑旅游區。
附件: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三年(2017-2019)創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