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

桑蠶深加工產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我國21世紀的蠶桑產業將是傳承悠久歷史文化的傳統產業;是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民生產業;是美化生活提高品質多元輻射的朝陽產業。因此,蠶桑產業的發展依然前景廣闊。

蠶絲的生產與消費過程無污染無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備至的絕色產品,素有“人體第二肌膚”之稱。蠶絲具有獨特的光澤、優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彈性、韌性、保暖性、保濕性等,被譽為“纖維皇后”。絲綢服飾冬暖夏涼,穿著舒適、美觀、高雅,其舒適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纖維及其加工品無可替代、無可比擬。我國唐裝的領袖風采、印度莎麗的女性魅惑、法國、意大利絲綢的時尚及各種流光溢彩的絲綢產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絲綢消費熱潮。隨著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長、消費意識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發應用、絲綢與生活和時尚的結合,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多功能的絲綢產品將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可,不僅引領國際消費主流,而且國內潛在的消費需求也將不斷釋放。近幾年,蠶絲被、蠶絲家紡用品等絲綢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暢銷,成為絲綢內銷市場新的消費亮點,也預示著絲綢產品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消費前景。

廣義的蠶桑產業是一個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外貿出口在內的長而完整的產業鏈,涉及農、工、商、貿各環節,覆蓋第一、二、三產業。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蠶桑產業轉移、繭絲原料生產基地與絲綢精加工區的空間分離、“三農”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蠶桑產業仍將可持續發展,并對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地區就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欠發達地區工業化、解決“三農”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首先,蠶桑業是農業經濟中勞動力密集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就業容量大。目前我國蠶業向大約1000萬農戶提供全日的或非全日的工作。其次,種桑養蠶適宜的地域范圍很廣。全國有28個省(區、市)有蠶桑生產。種桑養蠶,不爭農時,少量用地,農戶還可利用邊角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中得到更多創造收入的機會。第三,種桑養蠶具有較高的比較收益。對于一些地區尤其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落后地區農民來說,種桑養蠶不僅能夠脫貧,而且能夠致富。廣西、廣東、四川、重慶、浙江等省(區、市)的許多貧困縣、鎮、村及農戶就是因為種桑養蠶而脫貧致富的,目前桑蠶業已成為這些地區的支柱產業。
多元化發展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升級
蠶桑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促使桑、蠶、繭、絲、綢由單一用途向多種用途轉變,促進蠶桑產業由以蠶為主的單一產業向以蠶、桑并重的多元化產業發展,因而,不僅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而且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多元化發展能夠充分利用蠶桑業各環節的物質與文化資源,拓展藥食用途、飼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態用途等新功能,將蠶桑業向林業、畜牧業、食品業、飲料業、醫藥業、保健業、生物產業、文化產業、木材加工業等行業延伸。其中,生態桑產業將是生態效益顯著,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巨大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桑樹擁有發達的根系系統,耐寒、耐旱、耐貧瘠、耐鹽堿,具有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護田保土,凈化空氣、改善環境等生態治理功能,因而是一種較理想的生態治理樹種。在石漠化治理中,桑樹不僅具有與火龍果、花椒相同的提升土壤穩定性的功能,而且它的強抗逆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地域覆蓋率;在荒漠化防治中,與紅柳、胡楊等荒漠植物相比,桑樹也具有適應性強、造林速度快、保水保土能力強等優勢。桑樹在我國已成為石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鹽堿地治理、礦山修復、消落帶治理等的主要樹種之一。
科技創新孕育蠶桑產業新的發展機遇
“十五”期間以來,國家加大了蠶桑產業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取得了“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等一大批原創性成果,處于世界蠶業研究的領先地位。在創造新型育種素材,培育高產優質的新型蠶品種,開發無需烘繭的“永續蛹”技術,培育強健性蠶品種、雄蠶品種、有色天然繭絲品種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對蠶桑繭絲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不斷深入,蠶桑繭絲資源在食品、醫學、輕工、化學、農業等領域的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已開發的醫藥新素材、新資源食品、新型保鮮劑和污水凈化劑、高檔化妝品、包裝材料、工藝品及家居制品展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家蠶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和桑蠶繭絲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突破性進展,預示著世界蠶桑業再次面臨20世紀初,諸如家蠶雜交技術和蠶種人工孵化技術等科技創新那樣的革命性變革。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蠶桑產業的運用越來越普及。新技術對市場需求的推動很可能使我國蠶桑產業在未來10-20年內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