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桑產業是傳承悠久歷史文化的傳統產業;是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民生產業;是美化生活提高品質多元輻射的朝陽產業。蠶桑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
1、蠶絲的優良特征蘊含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消費前景
隨著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長、消費意識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發應用、絲綢與生活和時尚的結合,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多功能的絲綢產品將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可,不僅引領國際消費主流,而且國內潛在的消費需求也將不斷釋放。近幾年,蠶絲被、蠶絲家紡用品等絲綢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暢銷,成為絲綢內銷市場新的消費亮點,也預示著絲綢產品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消費前景。
2、長而完整的產業鏈帶動產業和地區經濟發展
蠶桑產業是一個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外貿出口在內的長而完整的產業鏈,涉及農、工、商、貿各環節,覆蓋第一、二、三產業。 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蠶桑產業轉移、繭絲原料生產基地與絲綢精加工區的空間分離、“三農”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蠶桑產業仍將可持續發展,并對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地區就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欠發達地區工業化、解決“三農”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3、多元化發展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升級
蠶桑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促使桑、蠶、繭、絲、綢由單一用途向多種用途轉變,促進蠶桑產業由以蠶為主的單一產業向以蠶、桑并重的多元化產業發展,因而,不僅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而且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升級。
4、科技創新孕育蠶桑產業新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期間以來,國家加大了蠶桑產業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取得了“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等一大批原創性成果,處于世界蠶業研究的領先地位。
5、海南有得天獨厚的種桑養蠶作業的條件
較全國其它種桑養蠶區域,海南在地理氣候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年可養蠶26批。我省中西部地區種桑養蠶物候條件優越。海南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備了全國其他地區不能比擬的天時地利,是全國種桑養蠶條件最好的地區。桑蠶產量大,全年可以不間斷滾動種桑養蠶;桑蠶質量高,是繅制5A級高品位生絲的優質原料。此外,海南地勢四周平中間高,五指山以北的大部分市縣的地勢都比較平坦。這些市縣的天然條件具有種桑養蠶的優勢,桑田用地相對集中連片,易于種植管理和技術指導。如臨高縣全境以紅土壤居分,土層深且肥沃,沙泥比例適中;臨高縣水源豐富,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是適合發展種桑養蠶的好地方。儋州市與瓊中縣交界的地區,地形地勢與瓊中縣的幾乎一樣,但很多地方又相對平坦,桑田用地相對連片。那些地方受到瓊中桑蠶業的影響,農民早已悄悄地加入種桑養蠶的行列,且也出了產品。即使是西部的昌江縣,現在也已有農民開始種桑養蠶了,種植面積已有300多畝。
6、廣東桑蠶企業在海南的戰略投資,保障了種桑養蠶產業的運營實施
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貿、工、農、研發和資本經營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進出口規模和銷售額連續12年位居全國紡織行業首位,連續10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2011年,作為廣東絲紡集團屬下的海南省絲綢集團和中國同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海南省絲綢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在海南與桑蠶繭絲綢有關的項目投資和經濟活動都有海南絲綢集團投資公司負責運營實施。該公司致力于完善我省繭絲綢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在種桑養蠶、桑蠶綜合利用、絲坊工業、絲綢文化創意、科研教育等方面未來在海南的投資發展規劃已確定。按照公司戰略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省桑園種植面積將達60萬畝,繭絲綢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實現稅收10億元以上,預計可帶動全省約20萬戶60萬農業人口脫貧致富,新增就業崗位1萬多個,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
7、海南蠶桑產業大有可為長期以來,島嶼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海南的主要特征。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抓住了海南發展的本質,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然而要做好綠色崛起這篇文章,海南不可能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對此,立足實際,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獨厚的物候條件,著力推動內源型的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釋放農村經濟活力,實現海南綠色崛起的題中之義。此外,海南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優勢明顯且獨特。種桑養蠶,促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動海南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大有可為。2014年5月7日中共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第3期“政策與決策”以題為“種桑養蠶,未來帶動海南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主產業”的調查報告,充分肯定了種桑養蠶可作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主產業,并號召全省各市縣政府積極支持種桑養蠶業的發展。
(摘選自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