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心存最美的風景。鄉村振興,說到底就是要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但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會自動產生價值。要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轉化二字,十分關鍵。金山銀山,要靠智慧和勞動,從綠水青山中轉化出來。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外,通常還需要有全社會的協調發展共識和共同參與,需要發揮地域比較優勢的帶動作用,需要有自然與人文方面的景觀比較優勢,需要有綠色工業、特色農業等產業比較優勢,并通過科學決策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鄉村地理位置、自然稟賦、生態環境狀況、產業發展需求等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瞄準鄉村綠化突出短板,一村一策,缺什么補什么。避免發展模式趨同化、建設標準“一刀切”。
2、保護優先、留住鄉愁。保護鄉村地形地貌、水系水體、林草植被等自然生態資源,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注重鄉土味道,保護鄉情美景,維護自然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綜合提升鄉村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風貌,突出鄉村特色和田園風光。
3、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充分考慮鄉村發展基礎,尊重村民意愿,按照鄉村建設規律,先易后難、先點后面,分步有序推進鄉村綠化美化。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科學合理確定鄉村綠化美化的目標、重點、任務和標準。
4、政府引導、多方參與。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地方政府也應積極作為。例如,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然路橋不通,即便山再青、水再綠,游客進不去,農民也得不到收益。還可推行用土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給農民更多資金支持,調動其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堅持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以村為單位組織實施,動員村民自己動手,自覺投身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調控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綠化美化。

5、體制創新、管理有方。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需要提升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暢通價值實現渠道、完善利益補償機制,構建“誰保護誰受益,誰受益誰保護開發”的管理體系。構建“生態改善-設施優化-品種改良”價值提升體系,有效提升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只有開發價值不斷提升的綠水青山資源才能吸引人、讓人奉為瑰寶。
6、標本兼治,長效穩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能是一時的,必須是持久的和相對穩定的。綠水青山要長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目前亟需走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路子,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不斷協調中并進。治本一要通過改革激發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撐的活力,二要靠法治建設,營造法治環境。只有制度規范了,環境寬松了,才有利于資本和人才的聚集,這些地方的發展轉型或者脫貧致富才有真正的希望。
結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體融合的,抓生態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為子孫后代留下支撐永續發展的綠色銀行。